menu-icon
anue logo
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
search icon


雜誌

紀律操作 放大報酬  善用4槓桿工具加速致富

Money錢


想靠槓桿翻身?別只顧放大報酬,卻忽略風險加乘。財經 KOL 吳宜勲和勳仔提醒,小資族除了運用工具,更應掌握現金流、做好資產配置和紀律操作,才能讓槓桿變助力而非壓力。

撰文:李亞珊


多數人聽到槓桿會直覺想到「高風險」、「投機」,經營 FB 粉專「打造屬於自己的 ETF」的財經部落客吳宜勲(筆名老吳)對此表示,合理地使用槓桿其實是安全的,只要利用借貸利率低於投資報酬率的差距,就能穩穩地吃下利差。

吳宜勲舉例說道,假如信貸利率是 3%,而長期投資大盤 ETF 平均有 7%~8% 的報酬率,兩者之間就有 4%~5% 的利差,隨著時間經過,複利效應會讓兩者的差距逐步擴大,成為財富增長的重要推手。以下他分享 3 個自己使用過的槓桿工具。

操作信貸  先確保還款現金流

不少人認為信貸利率高,但吳宜勲認為,對收入穩定的上班族來說,信貸反而是最簡單的槓桿工具。

「以前沒升息時,個人信貸利率有機會談到 2% 多,對於在上市公司上班的員工來說,銀行會把你視為優質客戶。」吳宜勲說道,薪資穩定的人如果也在百大企業任職,更有機會拿到不錯的貸款條件。

不過他也強調,還款來源必須來自本業,而不是投資,原因在於信貸是本利攤還,如果把股息拿去繳利息,就等於削弱複利效果,對他而言,借來的錢就是放大本金,且用於長期投入股市,而每月的還款,必須全靠薪水支付,才不會陷入「以債養債」的惡性循環。

房貸增貸  靠房子釋出大筆資金

談到房貸,吳宜勲曾使用過轉貸和增貸,由於房貸對上班族來說是一筆相對大額的資金,如果房子有增值,就能透過這 2 種方式獲得額外的資金,並可投入股市。

「例如一間 1,000 萬元的房子,原本貸 8 成是 800 萬,當房價漲到 1,200 萬元時,再貸 8 成就是 960 萬,就能多借出 160 萬元。」吳宜勲說明增貸和轉貸的操作邏輯。

不過他也提醒,借貸前須評估個人的還款能力。另外,增貸雖有機會使用寬限期,但寬限期過後仍須靠本業現金流來還款,絕對不能依賴股票獲利或股息來償還。

質押嚴守紀律  絕不「押好押滿」

相較於信貸和房貸,股票質押彈性更大,也較適合小資族。吳宜勲分享,他不會為了質押而特別去買某檔股票,而是以個人原本的持股為主,尤其是大型股或 ETF,質押利率的條件也較好。

吳宜勲強調,進行股票質押時須遵守紀律。他舉例,如果質押 100 萬元的股票最多可借 60 萬元,但他不會借滿,只會借 30 萬~40 萬元,讓基本維持率處在相對高的水位,避免市場下跌時被迫追繳。「千萬不要押滿,更不要借了再買、買了再押,這樣反覆循環會把槓桿比例拉得太高,一旦遇到崩盤,後果很嚴重。」

善用槓桿投資全市場指數

「如果我能一週不盯盤,還能睡得著,那就代表槓桿倍數是合理的。」財經部落格「勳仔的理財小角落」板主勳仔斬釘截鐵地說出對槓桿的看法。

他表示新手只要遵守槓桿不超過 2 倍的原則,就能把風險控制在合理範圍。他個人習慣將一半資金放在現金或固定收益資產,另一半才用槓桿放大,如此不僅能參與市場,心態上也能更安穩。

避免個股風險  全市場指數較安全

許多年輕人熱衷追逐具題材、成長性的權值股,甚至透過融資、融券放大部位,期待一夕翻倍。但勳仔提醒,市場恐慌時,個股可能面臨嚴重的流動性風險。

他以今(2025)年 4 月初川普宣布加徵關稅為例,大盤只跌停 1 天,但鴻海(2317)卻連續 3 天跌停,即使事先設好停損也賣不出去,投資人只能被「關廁所」。

「長期指數化投資能分散風險,避免因單一個股重挫而影響財務目標。」勳仔說,一旦找到經過市場驗證、具有正向期望值的標的或交易系統,可以考慮適度使用槓桿,發揮放大獲利的效果。

槓桿型 ETF 對新手更安全  長期持有就能放大獲利

槓桿工具百百種,勳仔最常用期貨和槓桿型 ETF。他分析,期貨的優勢在於彈性大、成本相對低,不必和券商借錢,只要控制好保證金水位即可;但缺點是合約會到期,若忘記轉倉,合約將直接結算,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他建議投資人可以在手機設定提醒通知,養成定期轉倉的習慣。

相較之下,槓桿型 ETF 操作較簡單,更適合新手。舉例來說,元大台灣正 2(00631L)追蹤台灣 50 單日正向 2 倍報酬指數,投信公司會自動處理轉倉,投資人只須像買股票一樣下單即可。

不過勳仔提醒,槓桿型 ETF 有 2 個隱藏成本,第 1 是「盤整耗損」,震盪市況下,因漲跌互抵,績效會被磨損;第 2 是「每日再平衡」,基金為維持 2 倍曝險,每日必須調整部位,交易成本自然比原型 ETF 高。

市場上有部分人認為槓桿型 ETF 只能短線操作,但勳仔認為,只要能定期定額並長期持有,槓桿型 ETF 也能成為長期投資的工具之一。

「不要因為短期波動就急著贖回,只要相信指數長期向上,並做好風險管理就能堅持下去。」他說,對新手而言,這比直接從期貨、選擇權開始更簡單安全。

來源:《Money 錢》217 期
更多精彩內容請至《Money 錢



Emp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