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學人:中國「開放權重」奇襲 矽谷未來正悄然建立在中國基石之上?
鉅亨網新聞中心
據《經濟學人》近期報導,當美國科技巨擘如 OpenAI 正投入數十億美元,在一場圍繞著 GPT-4 等「專有模型」的軍備競賽中試圖破解彼此的秘密時,一場截然不同的戰爭正在中國上演。

史丹佛大學 AI 專家 Andrew Ng 將其形容為一場「達爾文式的殊死搏鬥」,但這場搏鬥並非發生在密不透風的實驗室,而是在一個截然不同,且更為開放的競技場上。
這場競賽的核心,是中國公司正全力以赴的「開放權重模型」,其兇猛的競爭態勢,已然成為西方世界的一記警鐘。
來自「深度求索」的震撼波
今年一月,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新創公司「深度求索」(DeepSeek),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撼動了全球市場。他們做了一件大事:將一個極其先進的 AI 模型完全免費開放,而且其研發成本極低,堪稱在拮据的預算下完成的創舉。
這股衝擊波迅速席捲了太平洋彼岸的矽谷。美國頂級風險投資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 (a16z) 的合夥人 Martin Casado 指出,如今走進他們辦公室尋求投資的新創公司,極有可能正使用著中國的 AI 模型。他直言:「我敢說有八成可能性,他們用的都是中國的開源模型」。矽谷的未來,似乎正悄悄地建立在中國的 AI 基石之上。
「開放權重」的真正意涵與實力
嚴格來說,中國公司提供的並非傳統意義上連原始碼都公開的「開源軟體」,而是「開放權重模型」(open-weight models)。簡單來說,當 AI 模型訓練完成後,其內部包含了無數個參數,這些「權重」濃縮了模型學到的一切知識與能力。中國公司將這些核心權重開放,讓任何人都能下載、修改,並將模型部署在自己的伺服器上。
這種開放策略帶來了驚人的成果。在各種智力測試中,今年發布的中國開源模型,其表現已超越了美國的同類對手,例如 Meta 的 Llama 系列。更重要的是,它們的能力正迅速逼近那些最頂尖的專有模型。
這種壓力迫使美國公司做出回應。最具諷刺意味的是 OpenAI,其名字雖帶有「開放」(Open),但為了商業利益和防止技術濫用,早已轉向「閉門造車」的專有路線。然而,隨著客戶越來越多地採用包括中國模型在內的開源方案,OpenAI 也不得不重返戰場,於近期推出了自 2019 年以來的第一個開放權重模型「gpt-oss」。
向上或向外:美中 AI 戰略的兩種哲學
西雅圖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的專家 Ali Farhadi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美中兩國的根本差異:中國公司是「全身心投入」,把他們最好的模型拿出來開源;而美國公司則總是把那個「閃亮的新東西」藏起來,作為自家專有產品保留。
Farhadi 坦言:「儘管我們大家都不太願意承認,但我認為我們 (在開放權重方面) 現在已經落後了」。
這背後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哲學:
• 美國的「向上」策略:美國的巨頭們專注於「拓展智能的邊界」,追求打造最強的「超級大腦」或「超級智能」。這種策略更容易變現,也為 OpenAI 等公司帶來了高達 5000 億美元的驚人估值。
• 中國的「向外」策略:中國的力量則更專注於「鼓勵 AI 的普及應用」。透過開放最好的模型,它們讓企業、政府和研究人員能更輕鬆、更低成本地將 AI 技術應用到各個「犄角旮旯」的具體場景中。這種模式允許用戶將模型部署在本地,對於數據安全和客製化至關重要。
誰掌握「普及」,誰就可能掌握未來
一條路是向上走,追求極致的高度;另一條路是向外鋪,追求極致的廣度。目前來看,美國的專有模型在營收和估值上遙遙領先。然而,如果中國的策略成功了,那麼「深度求索」帶來的衝擊波可能僅僅是一個開始。
-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
-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
延伸閱讀
上一篇
下一篇